血泪个实战经加密教训获客世界验与困局
作为一名在加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,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行业的用户获取简直可以用"一团乱麻"来形容。你能想象吗?大多数项目连最基本的用户画像都说不清楚,更别提计算获客成本这种基本功了。每次看到创业者们被问到LTV和CAC时那副茫然的表情,我都忍不住在心里叹气。
匿名性:加密营销的双刃剑
问题的根源在于区块链与生俱来的匿名特性。想象一下,你面前站着100个戴着面具的人,你甚至分不清哪些是老客户,哪些是潜在客户。更糟的是,我们常用的Discord和Telegram就像个嘈杂的菜市场,重要信息很容易淹没在信息海洋里。
不过最近两年情况好转了不少。我发现链上活动就像是一个个数字指纹:有人热衷于NFT收藏,有人积极参与治理投票,还有人痴迷于测试各种dApp。这些行为模式就像是一个个清晰的信号,告诉我们"嘿,我对你们项目感兴趣!"
五种获客策略的实战复盘
1. 空投:甜蜜的陷阱
记得去年Optimism那次灾难性的空投吗?代币价格在几天内暴跌70%,简直是一场噩梦。空投就像给陌生人送糖果,你永远不知道对方是真心喜欢这份礼物,还是单纯冲着免费的东西来的。
我在CoinList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:精心设计的空投活动最后养活了一群"空投猎人",他们像蝗虫一样扫荡各个项目,拿到代币就立即抛售。更可怕的是Sybil攻击者,一个人操纵几百个钱包,把本该给真实用户的福利洗劫一空。
2. 加密广告网络:困在孤岛上的营销
最近尝试了几个新兴的加密广告平台,感觉就像在沙漠里卖矿泉水。理论上这个主意很棒——用链上数据精准投放广告,但实际上优质流量都被CoinDesk这些头部媒体垄断了。
最让我头疼的是"发行商困境":真正的流量大户如Uniswap根本不放广告位,而愿意合作的又大多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。这就好比你想在时代广场打广告,最后发现只能在小区的公告栏上贴传单。
3. Web2社交平台上的精准狩猎
Addressable这家公司的创新让我眼前一亮。他们把链上数据和社交媒体账号匹配起来的思路,就像给匿名钱包用户戴上了透视镜。我们最近和Immutable X做了个小测试,效果出人意料地好。
想象一下:一个在Reddit讨论NFT的年轻人,可能在OpenSea上有几十笔交易,但我们以前完全无法将这两个身份联系起来。现在终于有机会实现跨平台的精准触达了。
4. 任务平台:既要防羊毛党又要留用户
Galxe这些任务平台简直就是加密圈的"新手训练营"。新用户完成任务就能赚币,项目方也能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参与者。但这里面的水太深了——我们最近一个活动的机器人比例高达40%!
我总结出一个血泪教训:一定要看平台的历史案例和数据。就像相亲要看对方的信用报告一样,千万别被漂亮的界面和夸张的承诺忽悠了。
5. 生态合作:一场去中心化的"商业联姻"
MakerDAO当年的整合策略堪称教科书级别。他们把Dai稳定币像种子一样撒遍整个加密生态,这种开放共赢的思维值得我们学习。
但现在的情况复杂多了。记得上次参与一个DAO的治理投票,讨论一个合作协议就花了三周时间。去中心化治理就像在广场上开股东大会,每个人的意见都要照顾到,效率可想而知。
写在最后
在这个野蛮生长的行业里,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获客秘诀。我看到太多项目盲目跟风,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。我的建议是:先想清楚你的目标用户到底是谁,再选择最适合的渠道。毕竟,与其在100个渠道浅尝辄止,不如深耕3个真正有效的阵地。
加密营销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,但每一次失败都是宝贵的经验。希望我的这些实战心得,能给正在这条路上奋斗的你一些启发。
(责任编辑:前沿)
-
市场就像人生,不会每天都是艳阳高照,但也总会在阴雨天里藏着惊喜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,道理我们都懂,可真正面对行情波动时,那颗心总是不由自主地悬着。记得去年有位客户跟我说:"张老师,我不是看不懂趋势,是每次看到机会都犹豫,等下定决心进场时,往往就成了接盘侠。"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。【市场脉搏】美联储政策转向预期升温周一欧洲时段,现货黄金小幅回落至3365美元附近。上周五的行情着实让人眼前一亮,在鲍威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区块链发展的观察者,我从未想过会在2023年看到比特币生态如此令人振奋的发展态势。多年来,比特币就像是一个沉默的巨人,虽然拥有最强大的算力和安全性,但在开发者生态方面却远远落后于以太坊等智能合约平台。沉睡的巨人终于苏醒记得去年参加一个开发者大会时,还有人在开玩笑说:"在比特币上写DApp?那还不如教熊跳芭蕾呢!"可谁能想到,Ordinals协议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。... ...[详细]
-
记得去年香港那份虚拟资产发展宣言吗?那可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作为这场变革的主力推手,数码港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。说来有趣,现在的数码港Web3基地里聚集了210多家企业,从HashKey Exchange到Animoca Brands,简直就像个Web3版的"复仇者联盟"。最近我有幸采访了数码港的掌舵人任景信,这位在科技圈摸爬滚打40年的老将,谈起Web3时眼睛里闪着年轻人般的光。We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在翻看各大投行的研究报告时,VanEck那份对比特币投资风险的警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。作为在华尔街摸爬滚打多年的资产管理巨头,他们这次没有像其他机构那样一味吹捧加密货币,而是难得地说了句大实话:历史业绩不等于未来收益。投资圣经的警示记得我刚入行时,前辈就告诉我"过去的表现不能预测未来收益"是投资界的金科玉律。VanEck这份报告可贵之处在于,他们不是简单复述这句套话,而是用大量数据展示了比特币投... ...[详细]
-
作为一名在加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,我不禁为MEV-Boost的普及程度感到惊讶。你知道吗?现在以太坊上超过90%的区块都来自MEV-Boost,这就像是一个隐秘的造币工厂在背后默默支撑着整个网络运转。这种流行背后其实有个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:验证者们发现通过PBS(提议者-构建者分离)机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。MEV-Boost的华丽舞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验证者们就像房地产开发商,他们把最赚钱的... ...[详细]
-
每当我看到新玩家兴冲冲地冲进Web3游戏市场,就像看到了五年前在币圈摸爬滚打的自己。记得2021年那个疯狂的夏天吗?Axie Infinity的代币AXS从3美元一路狂奔到156美元,简直就像坐上了火箭。我有个朋友当时用5000美元本金进场,三个月后就换了一辆特斯拉——这样的造富神话确实让人心跳加速。一、Web3游戏正在重写游戏产业规则回顾游戏产业的发展史,就像在看一部慢放的电影。传统PC游戏花了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作为一名在区块链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说比特币生态在过去这些年确实有点"躺平"的意味。每次看着以太坊那边热闹非凡的开发者社区和各种新奇的DApp层出不穷,再看看比特币这边冷清的开发氛围,心里总有种"恨铁不成钢"的感觉。为什么比特币生态一直起不来?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。比特币作为加密货币的开山鼻祖,却迟迟没能建立起繁荣的应用生态。究其原因,我觉得主要有三点:首先,比特币的技术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市场情绪高涨,新韭菜们蜂拥而入,空气中弥漫着牛市的味道。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大饼ETF和铭文,不过说实话,铭文龙头已经涨了30倍,现在入场简直就是高位接盘。作为经历过几轮牛熊的老韭菜,我更倾向于寻找那些还在萌芽期、真正有价值的项目。Web3教育赛道的黑马选手最近有个叫Hooked Protocol的项目引起了我的注意。说实话,在Web3这个浮躁的圈子里,敢在教育赛道深耕的项目真不多见。记得去年参加... ...[详细]
-
这周Atomicals生态圈真是热闹非凡!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比特币协议发展的观察者,我明显感受到这个项目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爆发期。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下过去七天的精彩动态。ACE测试进展超出预期ACE团队@aceatomicals这周传来好消息,Beta测试获得社区一致好评。说实话,这种积极反馈在当前环境下实属难得。团队决定在下周二举办一场TG语音会议,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,届时会公布最终上线时间等关键细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在研究以太坊生态时,我偶然发现了ERC-6900这个新标准。说实话,作为一个经常使用钱包的老用户,我对其背后的设计理念感到非常兴奋。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可能改变我们使用钱包方式的创新提案。从ERC-4337说起要理解6900,我们得先回顾下4337。记得去年第一次体验合约钱包时,那种可以用ERC-20支付gas费的便利感至今难忘。4337确实带来了很多用户体验的突破:告别ETH专用gas费,用... ...[详细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