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加密 > 比特币铭碰撞关于争统的激烈文之一场与传创新

比特币铭碰撞关于争统的激烈文之一场与传创新

2025-09-17 13:10:52 [节点] 来源:跨链投资

12月6日这天,比特币圈子里炸开了锅。核心开发者Luke Dashjr的一番言论,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炸弹。这位资深开发者直言不讳地指出,当前火爆的比特币铭文(Inscriptions)正在利用Bitcoin Core的一个"后门",本质上是在对区块链进行垃圾邮件攻击。

技术争端的来龙去脉

作为一个在加密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,我记得很清楚Luke的说法:早在2013年,Bitcoin Core就为用户提供了限制交易中附加数据大小的功能。但铭文技术偏偏钻了个空子,通过将数据伪装成程序代码的方式绕过了这个限制。Luke希望在明年v27版本发布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。

说实话,这种技术层面的争论在比特币发展史上并不罕见,但这次引发的反响之强烈确实让我吃惊。在X平台上,Luke的评论区变成了两个阵营的"战场",火药味十足。

支持者的声音:铭文是创新而非bug

令我印象深刻的是@Amazing.ron的观点:"你为什么要拼命抹杀ordinals?这不是bug,而是美丽的创新。"这话道出了很多支持者的心声。确实,铭文为比特币生态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。

@0X_Jester的说法让我深有同感:"如果没有铭文,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接触比特币。"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触加密货币时的情景。技术门槛确实是阻碍普通人参与的最大障碍,而铭文确实降低了这个门槛。

更务实的是@Littlefireson的观点:"BRC-20铭文不仅增加了比特币的使用场景,还提高了链的安全性。"作为一个长期观察者,我必须承认矿工收益问题确实是比特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
质疑与担忧的声音

当然,也有不少人对Luke的说法提出质疑。@Bob的问题很中肯:"这个所谓的'漏洞'对普通持币者到底有什么实质影响?"Luke回应说会影响比特币的可用性和采用价值,但这个解释显然没能说服大多数人。

我更担心的是@Digit提出的硬分叉风险:"如果真的'修复'了,会不会导致比特币分家?"要知道2017年的扩容之争造成的分裂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。

@CryptodragonNZ的疑问也很有代表性:"已经存在的铭文会消失吗?还是说只是不能再创建新的?"这关系到大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。

更深层的理念冲突

这场争论背后,其实是比特币社区长久以来的根本分歧:到底应该保持原教旨主义,还是拥抱创新演化?

加密韋馱| Crypto V的观点很尖锐:"Luke的做法违背了中本聪的去中心化理念。"@BitCode更是直言:"你想审查他人,说明你根本不懂比特币的精神。"这些批评虽然犀利,但确实反映了社区对开发权力过度集中的担忧。

作为一个见证过多次比特币重大转折的老兵,我不得不说Luke最后的表态确实有些过火。他把ordinals直斥为"骗局",这种非黑即白的论调在开放包容的加密社区显然不受欢迎。

这场争论远未结束,但它再次提醒我们:比特币的魅力就在于它不受任何个人或组织的完全控制。就像@Doge bro说的那样:"比特币的演变方向,不是某个人能决定的。"在这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里,最终的裁决权永远掌握在社区手中。

(责任编辑:政策)

推荐文章
  • 8月12日数字货币合约交易手记:当市场教会我们耐心等待

    8月12日数字货币合约交易手记:当市场教会我们耐心等待 说实话,昨天盯盘盯得我眼睛都快冒金星了。交易这行当就是这样,有时候就像在打猎,需要屏息凝神等待最佳时机。今天这份分析来得晚了些,但为了等一个明确的交易信号,这点等待绝对值得。毕竟在这个市场里,懂得等待的人才能笑到最后。市场整体观察:在疯狂中保持清醒最近的市场就像匹脱缰的野马,涨势确实凶猛,但作为过来人我得提醒各位:当价格跑得太快把均线都甩在后头时,往往就是该系好安全带的时候了。看到有些新人不管不顾... ...[详细]
  • 美国监管机构真的搞砸了Web3监管吗?来自a16z的深度观察

    美国监管机构真的搞砸了Web3监管吗?来自a16z的深度观察 最近这段时间,美国监管部门对Web3领域的一系列动作简直像是在玩"打地鼠"游戏。SEC和CFTC这两位"监管老炮"频频出招,但他们的打法却让圈内人直挠头。说真的,现在美国的Web3监管就像是在迷雾中开车——既看不清前方,又担心随时会撞上什么。监管困局中的一线曙光在分析了Coinbase钱包、Uniswap等几个典型案例后,我们发现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糟糕。这些案件透露出的监管思路其实暗合"监管应用而非... ...[详细]
  • 一场充满创意的狂欢:IOST拉风二次创作活动完美收官

    一场充满创意的狂欢:IOST拉风二次创作活动完美收官 还记得那个金秋九月吗?当拉风V2.0带着全新形象闪亮登场时,正赶上中秋和国庆双节同庆。我们IOST社区的小伙伴们一拍即合,决定搞点不一样的——于是这场席卷全球的拉风二次创作大赛就这样诞生了。说实话,刚开始策划这个活动时,我们心里还直打鼓:大家真的会愿意花时间参与吗?但结果完全超出了预期!从亚洲到欧美,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达人们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绝活。看着那些天马行空的作品,我才明白什么叫"高手在民间"... ...[详细]
  • GameFi寒冬中的破茧重生:MOBOX的品牌进化论

    GameFi寒冬中的破茧重生:MOBOX的品牌进化论 都说熊市是检验项目成色的试金石。当市场一片哀鸿遍野,不少区块链项目选择偃旗息鼓时,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那些真正有信念的团队反而更加埋头苦干。特别是在GameFi这个赛道,低迷的市场反而给了开发者们难得的沉淀期。最近MOBOX的一系列动作就特别值得玩味,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链游平台,如今正经历着一场华丽的蜕变。从链游平台到游戏生态的蝶变记得第一次接触MOBOX时,它还只是一个BSC链上略显单薄的G... ...[详细]
  • Web3游戏创业指南:在寒冬中寻找破局之道

    Web3游戏创业指南:在寒冬中寻找破局之道 作为一名在游戏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观察者,我最近在研究Web3游戏领域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新兴市场,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调整期。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一样,Web3游戏也面临着供给过剩、需求不足的困境。但正如那句老话所说,"危机就是转机",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对这个领域的深度观察。市场现状:冰火两重天记得去年参加游戏开发者大会时,咖啡厅里到处都是谈论NFT和区块链游... ...[详细]
  • 山寨币的狂欢与幻灭:一个老韭菜的血泪教训

    山寨币的狂欢与幻灭:一个老韭菜的血泪教训 说真的,每次看到那些疯狂推荐山寨币的所谓"专家",我都觉得又好气又好笑。作为一个在币圈摸爬滚打了7年的老韭菜,我见过太多"一夜暴富"的故事,最终都变成了"一夜归零"的惨案。那些年,我们追过的山寨币记得2018年,我被一个自称"币圈教父"的博主洗脑,all in了一个叫"X币"的山寨项目。那个月,我每天盯着K线图,看着账户里的数字不断翻倍,连做梦都在数钱。结果呢?项目方跑路,我的50万本金瞬间灰飞烟... ...[详细]
  • MPC托管:机构资产管理的新宠儿,Cobo如何让安全与便利并存

    MPC托管:机构资产管理的新宠儿,Cobo如何让安全与便利并存 作为一名在数字资产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,我亲眼目睹了Web3从边缘走向主流的全过程。说实话,现在的数字资产托管市场已经和五年前大不相同了。当年那些只服务个人用户的托管方案,放到现在来看就像是石器时代的产物。如今的机构投资者和传统背景用户,他们需要的可是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。从个人到机构:托管行业的华丽转身记得2017年那会儿,大家都把私钥写在纸上塞在保险箱里。现在想来真是既原始又危险。随着Web... ...[详细]
  • Uphold真会玩!用真金白银为XRP持有者发福利

    Uphold真会玩!用真金白银为XRP持有者发福利 最近加密货币圈子里有个消息特别有意思,作为Ripple的老搭档,Uphold又搞事情了!这次他们直接甩出2万枚XRP(折合人民币7万多)来奖励用户。说实话,在现在这个行情下,这么实在的福利确实少见。作为一个在币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不得不说Uphold这波操作真的很会玩。他们要求很简单:只要完成20美元的交易就能参与抽奖,而且重点是不需要专门购买XRP。这种玩法既照顾了老用户,又能吸引新用户入... ...[详细]
  • 加密货币的十字路口:比特币横盘整理,山寨币或迎最后阵痛?

    加密货币的十字路口:比特币横盘整理,山寨币或迎最后阵痛? 最近加密货币市场的走势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,就像我那位永远不知道要吃什么的朋友一样纠结。比特币这个小祖宗在25300到26800美元之间来回晃荡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说实话,这种行情最适合我们这些喜欢做波段的老韭菜了,高抛低吸不要太爽。说到监管,现在可真是今非昔比了。记得几年前各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就像防贼一样,现在倒好,连G20这些大佬们都开始认真研究怎么给加密市场立规矩了。特别是摩根大通这些传统金融巨... ...[详细]
  • 一个老韭菜的选币心得:如何在数字货币市场淘金

    一个老韭菜的选币心得:如何在数字货币市场淘金 在这个疯狂的数字货币世界里,我摸爬滚打了整整五年,踩过无数坑也吃过不少甜头。今天掏心窝子和大家聊聊,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到底该怎么选币。认知决定钱包厚度记得2020年我拿着5000块钱入场,当时看到某个小币种涨势凶猛就冲进去,结果亏得只剩裤衩。后来才明白,投资最核心的不是运气,而是认知水平。就像我有个朋友,去年底在Solana上赚了200万,不是因为运气好,而是他对Layer1生态有着深入研究。跟着... ...[详细]